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月25日 上午 9:51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概念早就在说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60条”,那时候好评如潮,能够写得较实的改革举措,各个层次上凡看准了的,全写进去了。结果到现在来看,攻坚克难这方面应该讲,还是如履薄冰,进展有限。 实际感受上就是社会上早就说的“改革综合疲劳症”。一般人并不想谈改革了,但其实领导人一直在强调地说。从传承来看,邓小平讲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改革是自我革命,解放生产力;以后的领导,江主持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胡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于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现任领导人强调“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在理论上的解释是很清楚的,但为什么大家觉得举步维艰呢?还是阻力太明显了。在整体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氛围里面,你不改革最安全。 中央文件明确地说,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这是老话,实际执行中间几乎完全没法掌握——你如果在改革中按照中央说的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制度创新上稍有动作,那就得“试错”,就得冲破一些条条框框,而这方面只要被人抓住瑕疵,吃不了兜着走——整个打击的力量会一拥而上。不是说你为了改革,而是说你心术不正,这个人就翻车了。这是实际上前几年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怎么“为官不为”呀——这不是简单的觉悟问题,是整个社会氛围如此。一个人在一线做事,后边儿有六个人、八个人来反复检查你,挑你的毛病,包括做研究者都是这样儿,一句话说出去如履薄冰。“我不知道”四个字成了护身符,是吧? 全要素生产率是关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后面的局面打不开。可能还是应由方方面面进一步呼吁改革的攻坚克难,看怎么样真正啃硬骨头。最关键的作为龙头因素,怎样纲举目张。 怎样提升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与投资热情。金融系统都说,知道给民企贷款与给国企贷款风险不是一个性质,远不是风险度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问题,是大家都不想沾这个会惹事儿的麻烦,怕沾上了说不清楚,吃不了兜着走。 再有一个呢,就是基础理论和社会舆情上怎么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吃到位?对民企,中央给了那么多的一系列的文件,给了这么多三令五申的“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还提出要批驳社会上违反“两个毫不动摇”的错误议论,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网信办有一个三个月的清网行动。现在过了这几个月,但没听说请出一个什么典型来产生振奋人心的效果。实际上还是宁左勿右的社会氛围。 现在的社会氛围里面,有些事情概念上大家还应一起来推。中央说了一年多的“完成整改”,终于在今年信号出来了,后面跟着有31条这么重量级的文件,那不仅是支持“发展”,而且要支持“壮大”,56789都不止了还要壮大。又有25条,央行直接带头,其他部门都排上,八部门以25条支持民营企业。在实际生活中呢,好像听到的不少企业家的反应是,我们不能光看宣传怎么样,要讲实际感受怎么样。实际感受层面是什么呢?就是前面一段时间,三年大疫中间虽然有种种正面的中央正确的指导,但也有不少不愉快因素。比如中财办一位副主任在今年年初座谈会上专门说了,完成整改、推出绿灯项目等,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说您这个话说得真是到位,但我们都不敢说,我们只要说了,就得被封号。 我说还可再给您补充几条——中央说的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到现在为止,几个代表性案例中,有一个张文中案算是彻底翻了。还有一个有影响的顾雏军案,现在最高法院层面没有任何可能性再推了,他在几处地方政府那里递交申请,让省级政府给他回应,这个大家感觉就有问题了。 我是想点一下,大家如仍心存忧虑,必然不敢放开手脚形成长期行为的。如再说一句,重庆打黑黑打案件不少,却都知道一个还都没有碰。 现在有个务实的说法,出十份文件不如办一个典型。批驳一个错误言论的代表人物,比十个文件都好使。......务实地来消除民营企业信心不振、预期不好的情况,可做之事我觉得就在眼前,可把这个看清楚。民间的感受已不是简单看官方表态。中央的方向非常明确,措施非常正确,就是看实际上各管理部门怎么务实地消除大家的顾虑。真正消除顾虑以后,长期行为模式、信心提振预期向好才能跟着出来。 如何切实扩大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我觉得还是跟预期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学这些年特别强调的就是预期会引出它对应性的结果。如果普遍预期都好,结果就会好,普遍预期都不好,结果就会不好。中国现在就是在这样一个坎儿上。 推荐阅读: 我被李书磊这些话深深震撼了
南巡32周年|捧读《邓小平时代》,我为中国历史学家感到羞愧
陆克文反驳了中国经济“见顶论”,但内媒隐去了这一点
李书磊:文化建设要“目中有人”
各地文旅局卷疯了,求求不要瞎折腾了
知华派专家葛来仪把话说明了
刘建超不一般
點擊圖片 即可購買
《看見香港訪談錄》作者:吳婷ISBN 9789620450259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其他
出十份文件不如办一个典型,民间感受已不是简单看官方表态
前段时间看《繁花》,总会联想到《红楼梦》,阿宝就像贾宝玉,周围围满了各式各样的女性,看上去阿宝是主角,但他就想贾宝玉一样,只是一个载体,以他为载体,让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呈现出独有的样貌,并共同谱写出上世纪90年代改革浪潮下的时代面貌。从《繁花》回到现实中来,中国好像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身边不同阶层和行业的人,好像都有一种深深的不安感,面对内外困境,中国该如何重新凝聚社会共识,开启继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二次改革开放,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此分享经济学家贾康发表在“贾康学术平台”的一篇文章。贾康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在该文中,贾康写道,中央的方向非常明确,措施非常正确,就是看实际上各管理部门怎么务实地消除大家的顾虑,真正消除顾虑以后,长期行为模式、信心提振预期向好才能跟着来。但怎么消除顾虑呢?贾康表示,出十份文件不如办一个典型,批驳一个错误言论的代表人物,比十个文件都好使。民间的感受已不是简单看官方表态。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
《看見香港訪談錄》作者:吳婷ISBN 9789620450259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